独一无二的“身份标识”,实现信息化管控
试验室设备精良,实现一机一档规范管理,每一台仪器设备上均张贴“二维码”,专人负责定期输入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、检定、校准周期等基本信息,实时上传更新压力试验机数据等,确保了试验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“二维码”的更新工作并不轻松,凡是设备使用信息发生变动,负责人员必须及时导入不断刷新更换张贴最新的“二维码”。六安13标的梁场是受到全线观摩学习的地方,这里同样实行“二维码”管理,T梁及使用的锚具、夹片、压浆料等外委材料检测报告全部附导入“二维码”内,扫码即可知晓该梁片及材料的全部信息。
精益求精的配合比设计,推动项目提质增效
根据现场施工所需,试验室进行了C20、C25、C30、C35、C40、C50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,经过不断优化、调整,经中心试验室、总监办验证后获得了顺利通过。优化过程往往并不顺利,必须不断微调,反复调整试验参数,且验证时间长,35天—40天为一个验证周期。一个成功的配合比设计往往需要调整5次左右。“赶在现场结构物施工前,全部配合比设计顺利完成。”试验室负责人廖沫东介绍,配合比设计始终处在不断再优化的状态,一旦材料和气温发生变化,试验室将再次根据施工性能进行优化。成功优化的配合比,提高了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同时,大大节省胶凝材料,节约施工成本。“六安13标总体混凝土所需量为30万方左右,而平均每个配合比每一方将节约20-30公斤左右的胶凝材料,且考虑到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增长的趋势,配合比优化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。”
大量的科学数据支撑,不断改进现场质量